流传在峰峰的成语(二)
作者:杨宇峰
【滏水兵戈】
这句成语说的是东汉末年,曹操与袁尚的滏水之战。
东汉建安九年(204年)五月,曹军包围了邺城,驻守邺城的袁军审配、苏由派人向袁尚求援。邺城被曹操引漳河水所灌,袁军将要投降时,袁尚率大军万人来救。
许多部下劝曹避开袁军锋锐,曹操却说,观敌之动,如果袁尚从大道来,应当避开。如果从山间小道来,必败无疑。袁尚从滏口陉自西向东而来,扎营滏水边,想与城中相应而动,曹军以逸代劳,迅速出击,两军兵戈相交,袁军抵挡不过,边战边退,结果在滏口一带被曹军彻底击败。
【滏口夺马】
南北朝时期,北魏永安三年(530年),北魏大将军尔朱兆部下的副将高欢,率河北六镇流民军二十万,自晋阳出发到太行东一带筹集军粮。其真实意图是想摆脱尓朱兆的控制,自行独立。
当走到滏口时,正值尔朱兆妻子携带一家老小从洛阳逃往晋阳,高欢见她随从带来的五百多匹良马,便命令部下趁机将马夺去。从此反叛尔朱兆,成为他日后建立东魏政权的开始。“滏口夺马”成为一句成语流传下来。
高欢此前曾到北魏大将尔朱荣(尔朱兆父亲)部从军。高欢训马独特,可让战马前蹄离地直立起来进行洗刷,并且作战勇敢,被尔朱荣重用。但由于尔朱荣过于残暴,在公元528年,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,尔朱氏家族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借以机会,高欢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,成为了晋州刺史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高欢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。
公元531年6月,高欢终于发起了对北魏都城洛阳的攻击。他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,仅九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垮了盘踞在河北,垄断朝廷的尔朱氐。
攻入了洛阳城后,高欢自己当上了宰相,并在晋阳建立宰相府,远在晋阳遥控洛阳的傀儡皇帝元修。
展开全文
三年后,孝武帝元修,欲摆脱高欢控制,入长安依附大将宇文泰,公元535年被宇文泰缢死。宇文泰立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文帝,史称西魏。
之前的公元534年,高欢立孝文帝之孙,年仅11岁的元善见为孝静帝,迁都邺城,史称东魏。宰相高欢成了挟天子的实际掌权者。
【石窟藏柩】
“石窟藏柩”成语,说的是北响堂石窟初始极其独特的结构和文化现象。
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现在河北磁县的高欢义平陵只是虚葬,笃信佛教的高欢把自己葬在了响堂山:“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,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,纳其柩而塞之,杀其群匠,及齐之亡也。一匠之子知之,发石取金而逃。”
高欢一世英雄,但年过半百,攻打西魏的玉壁城时,久攻不下,且部卒死伤七万,一气之下,卧病不起,为鼓舞士气,他让大将斛律金与将士一起高歌《敕勒歌》“敕勒川,阴山下,无似穹庐,笼盖四野,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群情激昂,声震山川。
公元547年2月13日,高欢病逝于晋阳,享年52岁。灵柩移往早以开凿好的北响堂石窟大佛洞顶窟。后何年消失,不详。
公元550年,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,史称文宣帝,追尊其父高欢为献武皇帝。高洋继续开凿南北响堂石窟,渐成规模,成为我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石窟名寺。
此石窟建筑原来作邺城至晋阳往返途中的“离宫”和“避暑”之用,后遂成寺。
【滏陉通衢】
“滏陉通衢”,为“太行八陉”中的第四陉。
陉,即指山脉中断的地方。太行山中有很多陉,最著名的有八个。东晋末年郭缘生在《述征记》中载:太行山首始于河内,自河内北至幽州,凡有八陉:轵关陉、太行陉、白陉、滏口陉、井陉、飞狐陉、蒲阴陉、军都陉。
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,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。
与峰峰人息息相关的滏口陉,位于今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的太行鼓山之间,处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腹地,通往长治,途经响堂山、磁山、潞城,是在鼓山南部与神麇山对峙形成的峡谷。据唐《元和郡志》云:“滏山有滏水出,为太行第四陉。”这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而且又是水陆两路的商贸通衢要道。
滏陉通衢。既是太行山重要陉口的地理名称,又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著名成语。
【临水鏖兵】
这一成语典故,出自唐代,唐大历十年(774年),魏博节度使田承嗣,诱使昭义将吏作乱,命部下大将卢子期,率军万余人,屯军滏口陉,本想假借“平叛”一役得胜向朝廷邀赏。谁料在临水村北一场血战,卢子期惨败。史载“尸体纵横,排列数里,斩首九千级,马千匹。”
“临水鏖兵”是一场人为的不义之战,且惨烈。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此感叹作诗:“尸填太行道,血走浚仪渠。滏口师仍会,函关愤已摅。”
【崔白之交】
“崔白之交”成语,是指唐代崔玄亮与白居易相知相敬至好友谊的感人典故。
崔玄亮(767—833年),字晦叔,因为犯唐玄宗讳,后世多称崔元亮。磁州昭义县(峰峰矿区临水镇)人,祖籍博陵郡安平县(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)。
唐贞观十一年登进士第,曾入朝任监察御史,升侍御史,后任密、湖、曹三郡刺史,继任太常少卿,谏议大夫,被皇帝面紫金袋,又任散骑常侍兼虢州刺史。
他还善于药术,据《新唐书.艺文志》载,崔玄亮著有《海上集验方》,成为古代一部药学经典。他爱诗文,与白居易、元稹合著《三州唱和集》。
崔玄亮身前与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挚好,两人常聚一起谈诗、谈佛道、谈药理、品赏古玩。
崔玄亮临逝前,让其子求白居易为铭。逝后,白居易欣然为其作墓志铭:“滏水之阳,鼓山之下,吉日吉工,载封载树,鸣呼博陵,崔君之墓。”此墓在临水村东约五里处,有石马、石牌坊,今不存。
【点金之术】
“点金之术” 成语出于贺兰真人与宋真宗的对话中,含有深刻的哲理。
清康熙《磁州志》载:“贺兰山在州西北三十里(今峰峰新坡镇域内),山非高峻,而蜿蜒起伏,长亘.十里,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,因以得名。”
据有关资料记载,贺兰真人原名贺兰栖真,北宋时道教大师,最早在嵩山紫虚观修道,后到河阳济源任道观主持。其好学善悟,精通《易经》和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道论精辟。
宋真宗听说其道术高明,于景德二年(1005年)将贺兰真人召到京师。问其是否会点金术,贺兰真人对宋真宗说:“陛下圣德睿明,富有四海,可谓真天子矣。臣愿以尧舜之道点化天下,方士伪术不足道也。”宋真宗听后顿然彻悟,并赐号贺兰真人为“宗玄大师”。
贺兰真人天命之年, 在贺兰山修道60多年,将贺兰山经营为道教圣地。113岁仙逝。史书记载,贺兰真人仙逝时,“天大雪,经三日,人皆奇之。
清康熙《磁州志》载:“贺兰山在州西北三十里(今峰峰新坡镇域内),山非高峻,而蜿蜒起伏,长亘十里,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,因以得名。”
南宋时,岳飞曾在贺兰山驻军,留传有著名的《满江红》词。古磁州八景“贺兰积雪”为其一。
【昭义饷道】
“昭义饷道”即峰峰矿区临水镇西纸坊处的古昭关走廊,曾是“两入秦晋,东达齐鲁”的交通要衢。
东部的纱、棉、绢不断运往西部地区,彭的陶瓷,义井的砂锅,西部山村的柿饼,荆筐等山货,经常运往东部平原。北齐王朝在此建筑富丽堂皇的响堂行宫,扼守滏口,响堂寺、竹林寺、玉皇阁、雍熙寺、龙泉寺规模宏大,茶馆酒肆,贸贾云集,驿使星流,盛极一时,形成了商业、文化中心。
据《宋会要辑稿.食货》记载,昭德县(因避讳宋王赵光义的“义”字,而由昭义改为昭德)曾专设“酒务”一处,负责酒的生产销售和酒税的征收。宋代临水不仅冶铁还可锻钢,金元时期冶炼更加兴盛。明代因朱元璋害怕民间冶铁铸造兵器,而对冶炼加以限制,此业开始衰落。
旧时,昭义饷道不仅旱路通畅,而且航运发达,彭城陶瓷经滏阳河舟船运往京、津一带。
“昭义饷道”成语,曾经承载了峰峰水陆两运的繁华景象。
【石炭代薪】
自明代磁州进士、曾任户部郎中的纪纯的《西山二十韵》诗,诗中有“石田不可耕,生计在山麓。下有生石炭,可以代薪木”句,“石炭代薪”成语,由此而生。
煤在古时称“炭石”,薪即柴木,有了煤炭后,烧火做饭或烧窑冶瓷,煤炭替代了柴木。
界城镇孙庄村,是峰峰一带煤炭开采最早且矿井最多的区域之一。约始于汉,宋、金、元、明直至清代,土法开采不断,彭城磁州窑所用燃料,基本上都是这一带的煤炭。在峰峰矿务局孙庄矿矿井内,发现150多处古代小矿井,深度均在100米内,采空面积约200万平方米。其中元代矿井井口为方形,其意为“避讳破圆(元)”。元代的炉上村冶铁,也是从这里运送煤炭。
建国后成立峰峰矿区,孙庄、峰峰、义井、和村、王看等村,已有的旧煤矿和探测峰峰区域煤储量极为丰富,是成为矿区之名的主要因素。
【灿照心目】
“灿照心目”成语,出自彭城新华村草市口大清光绪十年《收草章程》碑。
碑文云:“……石刻章程另镌分竖四乡各镇,遐迩乡民,灿照心目,从此共知。恪遂永息争竞……近乡上草,每四斤作一斤,用十六两准秤。草择干净,不准稍有增益。竖立某乡某镇。大清光绪十年十二月十七 日立,西十三乡约绅民共立。”
碑中所提收草一事,是磁州窑荮瓷所用草绳,皆是白草晒干捶扁搓成,彭城草市口设专人统一收购新割白草,规定四斤鲜草折合一斤干草。
立碑分竖各镇,“灿照心目”,是广告遐迩乡民,看到后心里都亮堂明白。
【万神一殿】
峰峰一带有彭城、义井村等几座“空位殿”,也称“万神殿”,平时闲着不用,主要庙事活动时,焚香请诸神到此“聚会”。遂成“万神一殿”成语。
彭城万神殿,据考,始建于宋代,为诸神圣庙。清道光十年磁县彭城一带大地震,庙宇坍塌,后又经几次重建,又有扩充。供奉万神之主玉皇大帝,院侧建有钟楼,东建精忠祠,西立三官庙和大佛殿、韦驮祠等,庙前建有戏台。旧属磁州境内大庙之列。与窑神庙,火火神庙,缸神庙,龙王庙,土地庙(供奉唐宋文学八大家之首的韩愈),奶奶庙,真武观,关公庙,观音庙,皮王庙等,一起形成彭城厚重的庙宇建筑文化。
彭城万神庙,庙会为农历正月初九(玉皇生日)和农历十月十五。庙会期间,举行隆重的庙事活动。一众人等,敲锣打鼓,呜放鞭炮、两响、三眼炮枪,将万神图轴子恭恭敬敬送进庙楼悬挂起来,殿内台阶上摆放木版神像,唱大戏三天。
最为奇特的是,十月十五庙会,数百种刻有各种神像的木制龙版,将和好的糖面饼粘在龙版上,拓出神像面饼形,揭下后放入油锅内炸成蜜食图品,然后一版一版粘贴在席棚壁上。等到十七这一天,再将蜜食画饼拆下,放开锅里熬成汤,叫作“喝蜜食汤”,再配上白馍和“三下锅”肉菜,是别有一番风味的特色美餐。参与庙事活动的村民,人人有份。
木制龙版拓印蜜食画饼的风俗现已失传。
【春秋九十】
据于义井镇北候村《大周故郭君墓志铭并序》碑记载:“君讳钥,字士文,并州太原人也,魏上党公之后……任义王府队正……授将军……以贞观十七年(643年)弃疾,终于私第,春秋七十。夫人西京仪氏,黎阳郡仪宝之女……以垂拱三年(687年)染疾,卒于私室,春秋九十有六。而选寝迹异卜宅于同,还符偕老之期,以会百年之契,以周天授元岁次庚寅十月辰朔廿九日壬甲,合葬于侯村西南百步平原……”。
由此可知早在武则天称帝的大周初年,已有侯村了。而且并非寻常村落。又据《明嘉靖磁州志》所载,侯村曾位列磁州域内村子之首。
碑中仪氏“卒于私室,春秋九十有六”,实属高寿,始有“春秋九十”这一成语,在义井地区广为流传。
【色厉而仁】
“色厉而仁”成语典故,出于大金承安五年(1200年)《磁州滏阳县北侯村重修普明禅院记》石碑中,所记普明院曾扩建大修一事。由高僧左守信主持,碑文中简述“先师信公和尚姓左氏,乃本郡南留庄人也。”“师赋性淳古,色厉而仁,行峻而周。”
其中“色厉而仁”这句成语,寓义“外表强硬而心中仁慈”,与字典中的成语“色厉内茬”所解释的“外表强硬,内心虚怯”意思恰恰相反。旧成语为贬意,而此处成语为褒意。
北侯村的普明院,原名法行寺,始建于唐垂拱元年。距今1300余年。金朝改建后更名普明院,占地20余亩,为峰峰区域内最大的村庄寺院,风雨沧桑,民宅挤占,现仅遗存不足2亩面积。
普明院主殿供奉释迦牟尼,东方药师等佛像。该院长有一棵珈蓝古树,三个人拉手才能抱住,高约20米,据传为当年建寺时所栽,现仍枝叶茂盛。古树上曾挂有一口铁铸大钟,钟上刻铸本村祖谱,敲响大钟,方圆10里,皆能听到悠扬钟声。可惜此钟不知何时失落。
北侯村2018年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,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之列。
【功垂后世】
据义井府君庙(也称龙王庙)元.至正十年《重修庙堂之记》碑记载:“夫府君者,唐贞观中,尝为滏阳令,迁蒲州刺史。神终始事迹以清勤见称,……自唐以来,民间立庙崇奉。……兹滏阳鼓山镇北漳水界,其南风土赵魏之交,天文毕昂之。……功垂后世,济九幽之下,阴宾被福。”
由此可知,义井在元代称鼓山镇,府君庙建此,也因当时义井是一个重镇,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。赞誉府君功垂后世,是对其勤廉政绩的一种肯定。
“功垂后世”这一成语典故,形容人之功劳卓著,可流芳后世。
据《铸鼎余闻.磁州崔府君神异录》记载,崔府君,名珏,字子玉,山西祁州古城县人。父崔让,母刘氏,崔珏生于隋朝开皇五年(公元585年)六月六日,于隋文帝仁寿元年,以勤廉孝顺好学的品才,被推举入仕。次年便当上了太子府傅监,时年仅16岁。唐朝贞观元年,已经41岁的他,又应聘担任兵部员外郎职务。随后被派往山西长子、卫邑、蒲州等地任地方官。晚年调任磁州滏阳县令。唐贞观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十月十日,在任职期间去世,享年64岁,葬于和村镇村西并建府君庙。
关于崔珏的典故很多,曾有“审猛虎”、“救双龙(黑龙、黄龙)、“百字训二子”、“泥马渡康王”等传说,皆反映了他可贵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德。
崔府君逝后,身价倍增。据《中国民间诸神.崔府君》记载,唐玄宗封他为“灵圣护国侯”,唐武宗封他为“护国威胜侯”,宋真宗封他为“护国西齐王”,宋仁宗封他为“护国显应公”、“护国显应昭惠王”,宋孝宗封他为“真君”,元朝至元年间又加封他为“齐圣广祐王”。而《西游记》中还有“酆都判官”的称呼。
《柴王过鼓山》
据《磁州志》载,后周显德元年(公元954年),周世宗柴荣(民间称柴王),率兵 击北汉,在苍嵬山下遭敌伏兵,山上突显窦子旗号,围兵遂解,世宗感其显灵,封窦宗为护国昭灵侯。武安三王村庙《实录碑》记载中,同时封窦宗为天下雨部之神。
柴王过鼓山,出征期间两次往返在苍鬼山西侧的上八涧村一带,为操办封神祭品命符彦卿、赵匡胤等将领去狩猎,他在下八涧老石峡钓鱼,此处后称柴王钓鱼台,在老石峡河内洗马,后称此河柴王马河。
班师回来,路过上八涧地界见新建的窦宗庙,得知他在苍嵬山封神后,受他的封神影响,当地几个村的百姓在此建庙,便命部队驻扎在此,让将士们进庙拜祭窦宗神像,以彰显国威。
他两次往返此地,认为与此有缘,便想为这村更换个名字。叫啥好呢?他在帐帷内拔剑出鞘,边舞剑边思索,忽然灵机一动,借“拔剑”与“八涧”的谐音,便命名为“拔剑村”,认为这个村名有英武之气。这便是拔剑村的由来。
柴王认为鼓山一带有滏口陉为通衢,是防备北方之敌入侵的战略要地,他这次行军,实地考察,选中距鼓山与太行山中间川地的王看村,建了座较坚固的土城,用以屯兵之用。
考“王看”之名,清代之前叫“王城”。明代嘉靖三十年(公元1553年)《磁州志》载:“王城里,(在磁州城)西五十里。”柴王虽然在王看一带驻守时间不长,但所建土城被人们称为王城,居住此处的村落称“王城里”,明代还有遗存。
清代,王城逐渐消失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《磁州志》称为“王墈里”,墈,指地面突起如墙的土堆,说明此处的土城还有遗迹在,但已成土丘。后土丘消失,人们为了读写方便,改成了王看,延用至今。
“柴王过鼓山”这句成语典故,蕴涵着义井一段神奇的历史。
《义井砂锅彭城碗》
据民国三十年《增修磁县县志》描述砂锅的记载:“烧砂器者均在义井、上下拔剑一带,窑数共约三十座,内外原本烧制各种大小砂锅及砂壶等物,近年以来改重制带釉之茶壶茶碗,最近又多成立巧货瓷窑,专造精致壶碗物品,惟以转运原料煤炭路远而本加重,故尚未能发达。然砂器进步之速较彭城瓷器几有后来居上之势,前途发达未可量也。”
义井砂锅是在古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。1996年位于义井村南的邯峰电厂施工时,就发掘出仰韶文化后期至先商时期文化遗址各一处,各种文物中以陶器居多。由此可知,义井古陶生产之久远。
宋代以来,义井地区村村有砂锅窑,作为磁州窑的北部砂锅产区,与彭城主产瓷碗,形成了北南各具特色的陶瓷历史格局。
“义井砂锅彭城碗”,听似像句俗语,但因有着久远的沧桑岁月和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,列入邯郸成语典故,也照样大放异彩。
另一个成语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在2006年版《中华成语词典》中,出处为《元曲选外编.王实甫(破窑记)二》:“打破砂锅璺(谐问)到底”,“俺娘将着一分充饥饭,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,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。”其实这句成语,在砂锅的重要产地义井早已有了,原话是“打破砂锅纹(谐问)到底”,也应在邯郸成语典故之列。
【村如宿凤】
宿凤村名来历,并非传说中的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在此驻军,其夫人曹夫人在此住宿一晚,因此得名宿凤村。
真正的村名来源,见于宿凤村柳泉寺现存《磁州柳泉寺修建工完碑记》,该碑刻写于明天启五年(公元1625年),碑载:“郡城西五十八里有宿凤村者,以地之形似宿凤然,故名。盖滏阳胜地也。”
据此,可知宿凤村建村至少有400年了,而且因地势形似宿凤,得名宿凤村。
峰峰成语典故,所藏有之,贵在发现,仍须大家细心挖掘!
(完)
作者简介:杨宇峰,曾用名杨太忠,字子毅,号润心斋居士。1948年生,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上拔剑村人。曾任区农林局技术员,义井镇文化站长,党办室主任等职。中华词诗学会会员,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,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,峰峰矿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兼执行主编。被特邀任《响堂诗社.峰岚》执行主编,《众鑫人》厂报主编,《上拔剑村志》主编,《义井地方文化》编审,《峰峰文史资料》《热血峰峰》《滏之源》副主编,《峰之峦》顾问。发表文章100余篇,诗词、楹联600余首(副)。曾获“海峡杯”两岸和平诗联大赛一等奖。2023年4月,被峰峰矿区宣传部等部门评为“峰峰文化传播大使”,同年11月被峰峰矿区融媒体中心特聘为“微观峰峰特约创作者”。
编审:朱世良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