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准确理解BIS对稳定币发布的三大风险警告?
昨日,国际清算银行(BIS)发布报告,针对稳定币提出三大风险警示,引发金融界广泛关注。
BIS 指出,稳定币存在破坏货币单一性、缺乏弹性以及威胁货币体系完整性等问题,这些风险或将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潜在挑战。
一、货币单一性
货币单一性,从本质上讲,是要求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高度统一,不同银行发行的货币能够被市场参与者毫无顾虑地接受,核心原因在于这些货币能借助央行储备,以面值实现结算,而央行肩负着维护公共利益的使命。传统货币体系下,货币在流通中具有 “信息不敏感” 特性,使用者无需对其进行尽职调查便可放心使用。
稳定币却打破了这一理想状态。稳定币作为一种数字无记名工具,其发行依赖私人机构,缺乏央行背书的结算机制。这使得稳定币在市场上的交易汇率频繁波动,如同 19 世纪美国自由银行时代那些私人银行券,因发行主体信誉不同而以不同汇率交易。
当市场对稳定币发行方的资产储备产生质疑时,其价格便会大幅偏离锚定价值。比如,在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剧烈时期,其与美元的兑换汇率时常出现明显偏差,难以维持1:1的锚定关系。这种不稳定的汇率表现,使得稳定币无法像传统货币那样,成为市场一致认可的价值尺度,严重破坏了货币单一性。
此外,稳定币无法履行传统银行货币 “不问任何问题” 的无条件兑换原则,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,发行方可能限制用户赎回,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在货币单一性方面的缺陷。
二、弹性缺失
从货币体系有效运行的角度看,弹性至关重要,它要求货币能够灵活供应,满足经济活动中各类支付需求,确保债务清偿顺畅,避免系统堵塞。在传统的双层银行体系中,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,以政策利率为导向,凭借高质量抵押品,为金融机构弹性提供储备,保障日内结算流动性,让交易能够实时结算。银行基于此,也可自主决定向实体经济投放货币的规模。
反观稳定币,其弹性严重不足。稳定币通常采用名义上等值资产背书的模式,每一次额外发行,都需要持有者预先全额支付款项,形成了一种极为严格的 “预付现金” 制度。在这种机制下,当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,急需资金注入时,稳定币发行方无法像传统银行那样,通过灵活调整资产负债表,扩张货币供应来缓解危机。
可以设想一个场景,在加密货币市场遭遇大规模抛售,投资者急需稳定币兑换其他资产时,稳定币发行方因缺乏弹性供应机制,无法及时增加市场上稳定币的数量,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,交易难以正常进行。
三、货币体系完整性
货币体系的完整性是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石,其核心在于建立健全的诚信保障措施,有效打击欺诈、金融犯罪以及非法活动融资。传统支付体系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,如 “了解你的客户”(KYC)规则、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,构建起严密的防护网,保障货币体系安全。
稳定币却因自身特性,成为威胁货币体系完整性的隐患。稳定币运行于无边界公链之上,具有匿名性,用户身份隐藏在地址背后,这一特性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隐私,但也为非法活动大开方便之门。由于缺乏传统金融体系中的 KYC 标准,稳定币的流通不受发行方有效监督,使得其极易被用于洗钱、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。相关数据显示,近年来,在一些涉及非法跨境资金转移的案件中,稳定币的使用比例呈上升趋势。并且,稳定币可在不同交易所和自托管钱包之间自由跨境流通,监管部门难以对其资金流向进行有效追踪和监管,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维护货币体系完整性方面的重大缺陷。
评论